现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堵车已成为“通病”。中国的人均车辆保有量、城市建筑的密度远低于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,但交通的拥堵程度却远高于发达国家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、修“高架桥” 、“环线” 、“快速路”以及“单向行驶”等多重手段为缓解中国大中城市的交通拥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,但交通拥堵的根本现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。归根结底一个重要的原因忽视了,全国所有的城市规划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,就是道路的密度太少。这和我们传统“院落式”建筑设计理念有很大的关系。我们的大部分公共建筑,都喜欢有独立封闭的院落,建筑物紧密排列在道路的两面,建筑之间没有道路来间隔,只利用临街的一面,后面就是“大杂院”,城市没有纵深,土地的利用率低下。我们通过网上的一些图片资料看国外,特别是美国的城市鸟瞰图,就很明显的发现,虽然发达国家高楼林立,建筑物的密度大,但他们的道路规划是和建筑相配套的,每幢楼房的四周都是马路,是“开放式”的设计,整个城市看起来就像是整齐的“田字格”,道路和建筑面积之间是有一定比例的(虽然这没有严格的标准),虽然路口之间的间隔短、信号多,但是很多路口都是根据实际车流智能联动控制的,因此,不存在严重的堵车。反观中国的城市规划,虽然有高架桥,环线等,但大部分城市都是靠仅有的几条主要干道来运行,车辆不能够分流。在道路规划上不仅要有“动脉”,遍布“全身”的“毛细血管”也很重要。建筑物之间没有道路来间隔,这是中国城市的一大通病。城市规划有纵深的群落式才能节约土地。从长远看,代价再高,也要进行旧城改造,增加道路密度,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,盲目的占用土地建“新区”和“新城”,这都是严重的浪费。建筑和道路是相配套的,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,城市造得再大,马路修得再宽,不整体规划,中国的交通问题永远解决不了。如果和周边的发达国家相比,中国的城市离现代城市的标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